國立陽明交大博雅書苑
LAC COLUMN

博雅專欄

大學的價值 — 郭文華
大學的價值 — 郭文華

博雅專欄

大學的價值 — 郭文華

2023年2月1日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創校兩周年的日子。一早走過天天經過的圖書館,寒假中的校園依舊寧靜,只有清潔人員以職人精神打掃塵土,擦拭玻璃外牆,一如以往。

這讓我想起年假期間,臉書上許多同事們分享返家團圓,出國放鬆,慰勞家庭的貼文。但同時校園裡依然有沒有熄燈的實驗室,匆匆在便利商店覓食的研究生,還有在嚴守岡位的保全人員等,而谷洋書苑長也是在此期間為博雅寫下專欄文章。是他們讓早已廉價的「大學」不只是口號,而是活出知識與責任,永不打烊的知識燈塔。

今年校慶主題是「蛻變」。當天圖書館臉書上有以下的期許:

蛻變,與不變。

迎向醫療與工程的新世紀,要蛻變;以人為本,聞聲救苦的仁心仁術,不會變。

迎向數位時代,追求整合實體與資料庫的尖端圖書館,要蛻變;以大學之心自許,護持知識溫度的真知力行,不能變。

迎向強強合併,開拓無限未來的新大學,要蛻變;飲水思源,珍惜篳路藍縷過去,相互扶持的同行致遠精神,要不變。

短短數語,讀來深有所感。兩年前我們慶祝這個高教史的創舉,也為博雅書苑的成立深感任重道遠。但究其實際,大學的價值並不止於此。大學是百年樹人的志業。我們要趕上潮流,與時俱進,但也要時時反省,確認自己在這個時代的角色與價值。

合校之初,林奇宏校長推出凝聚願景與使命的創新做法:

透過民主參與的方式,每個人都能夠對於學校的願景(vision)、使命(mission),以及核心價值(core values),提出自己的想法。計畫團隊將以人工智慧技術融合眾人的意見,產出學校的願景、使命,以及核心價值。這個作法提供了師生同仁與校友,每一個人都能夠表達意見的權力,而每一個人的意見,也都將由AI科技所採納,成為最終結果的一部分。陽明交大的未來,將由關心學校的人所塑造。而陽明交大也將成為台灣第一個大學,由「民主參與」以及「AI科技」,結合眾人智慧,來創造學校的願景、使命,以及核心價值。

數月後我們得出以下論述:透過「致力教育、培養人才、匯聚知識、啟迪產業、開拓科學、關懷人文、探索生命、激發潛質、回報社會、永續地球」,讓陽明交大能夠成為「積極追求創新、實現多元融合、為人類帶來正面影響的偉大大學」,而在努力過程中遵從「卓越、創新、誠信、責任、多元、合作」等等價值觀。這些說法固然展現高度企圖心。但嚴格來說,要如何信守共識達成願景,尚難稱具體。

這讓我想到麻省理工學院約略同時醞釀,但直到2022年3月才發表,長達56頁的大學價值報告(https://web.mit.edu/valuescomm-report/mit-values-committee-final-report-1.pdf)。在接受 Technology Review訪問時,催生「MIT價值聲明」委員會(MIT Values Statement Committee)的Rafeal Reif前校長對為何花一年以上時間來論辯大學價值,有清楚的說明:因為這個論述將「定義我們所欲達成,共同創造的社群」(defines the kind of community we aim to create together)。

具體看這個報告。乍看之下對熟悉這類口號的人來說可謂老生常談。其中,「excellence and curiosity」、「openness and respect」與「belonging and community」等難說新穎,要挪用也不難。但值得注意的是討論過程與取捨。事實上,2021年秋季地球科學系(Earth, Atmospheric, and Planetary Sciences)的John Carlson講座,才因受邀的芝加哥大學Dorian Abbot教授稍早對學術界多元、平等、包容(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DEI)的不當言論,不得不取消演講,讓校方體認「公開、自由表達與尊重」是急需建立的共識。此外,這個報告建立「校訓」(motto)、「聲明」(statement)與「延伸討論」(extended discussion)的關聯。作為「MIT文化」的動態環節(living part of MIT culture),聲明必須反映大學內部社群的聲音與想法,承繼校訓「Mens, Manus et Cor」,在不斷討論中落實為準則與規範(code of conduct or policies)。當然這個報告也提到師生反映,但尚未直接納入聲明的意見。如其所言:「在價值與政策之間,作為社群的我們還有很大的空間來互相幫助,努力朝向價值的共識貼近」。

或許在「蛻變」與「不變」之間,麻省理工學院的案例可以參考。MIT強調個人,是以「加值/價值」(meritocracy)自許的尖端學府。但面對來自紛至沓來的批評,來自內外在的挑戰,他們選擇以委員會方式,用嚴謹與透明的討論,慢火細燉,穩健打下共識基礎。我們承繼兩校的優良校訓,有宏大的願景,在合校路上已勇往邁進兩年,或許現在正是稍作整理,審視自身價值的時候。讓我們以開放與尊重的態度,為下一個階段的大學發展共譜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