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當今複雜的問題,如人口、政治和環境等層出不窮。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已要求大學生如何通過支持當地社區和社會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做出貢獻,而這樣的探問,也是考驗著現今大學生如何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負責。如果只學習專業知識就永遠有保障的時代已經結束,換句話說,這個時代單單僅靠專業知識難以在社會中生存。當越來越複雜的問題已經超出了有限的智慧和經驗所能解決的水平時,只有培養兼具廣博的博雅知識和深厚專業知識、具有靈活應對能力的人才,才足以面對詭譎多變的世界。
過往來自各院系的專業領域有助於學生在進入社會後形成思維與行為的核心。然而,在現實世界中,區域性、社會性和全球性問題甚難單獨在一個專業領域內獲得解決,各種因素複雜交織在一起,形成了諸多問題。也由於這樣的原因使然,人們不僅需要具有專業領域的知識,還需要有對世界的鳥瞰。也就是說,需要對諸多問題有多方面觀點的人,並且能夠與其他專業領域的人合作面對。例如,當擁有人文學科學位的畢業生在地方政府工作並考慮政策時,他們需要具有資訊相關知識來分析政策所依據的資料。另外,當理工科畢業生在企業從事技術和研究工作時,從企業經營管理的觀點,當開發的產品能結合專業的技術,以及企業品牌管理、整合行銷溝通、消費心理學等的優勢,也才能得到許多消費者的青睞與支持。此外,從醫學和牙科學院畢業的醫療專業人員應該也需要學習哲學和倫理學來關注病人生命的理念和道德。也就是說,社會上有一些工作是無法單獨由一個學術學科來把握的。
近年在日本大學的校園中吹起「分野横断創生」(ぶんやおうだんそうせい)。「創生」之意來自於時任內閣總理大臣安倍晉三於2014年提出的地方治理新模式,又稱「激勵地方小經濟圈再生」政策(ちほうそうせい),亦即『地方創生政策』,此政策施政重點主要為解決三大問題:人口高齡化和負成長造成的勞動力人口的減少、人口過度往東京集中,以及地方人口外流以致人力資源不足而使地方經濟發展面臨困境之情形。臺灣亦自2019年推動「地方創生政策」做為國家政策推動指導方針。實際上,地方創生是『地域營造』(Place-making)與『地方振興』(Local Revitalization)兩個策略。『地域營造』關注於生活空間的營造及對於「所在地」的連結,亦即建構與培育當地人與所在環境的相互關係,打造共享價值、社區能力、跨領域合作的地方品質。從『地域營造』觀點詮釋的地方創生,著重於社會途徑,透過人文與社會元素進行空間活化,創造人與地域的和諧共生。『地方振興』則是重新以經濟手段驅動地方產業發展的地方振興模式,以新經濟地理理論來說,當一個市場足以吸引企業進
駐,將會帶進就業人口,而新的就業人口則提供當地新的消費貢獻,而擴大消費效果,再進一步吸引其他企業進入,形成一個產業聚落。因此,在地方如何開發或創造出新經濟循環則是地方創生的重要核心。
「地方創生」的兩個策略,對應日文的「分野横断創生」,也就是跨領域學習,這不外乎就是形塑兼具廣博的博雅知識和深厚專業知識、具有靈活應對能力的人才。臺灣在1994年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及2008年的「文化創意產業」也是以培育人才為基底,為地方╱社區注入新的能量。這些政策推動以來亦看到不少年輕人揉合專業知識,以及以「人、文、地、產、景」的深入學習,為自身、為地方創造一個永續的思維及環境。文化藝術產業的經營是一個需要全方位人才的行業。如果你是學會計,在這行業裡,必須理解文化的脈絡、藝術家的創作理路,還必須了解如何行銷。如果你是學電機的,在這行業裡,你必須知道在互聯網的時代,電機的技術與文化藝術的結合,如何開拓出新的藍海。
我們正從一個強調特定心智能力的時代,轉化重視創新與跨領域的時代。具有文理融合的「分野横断創生」則是訓練大學生有能力發現問題、有能力解決已經發現的問題,有能力獨立學習解決問題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有能力以合作的方式處理問題;而具有這些能力和多面向觀點,並能接近解決社會問題的人,是不可測的未來所需。